欢迎体验妙多:AI 时代设计工具

发布于 2024 年 6 月 5 日
明喆
明喆
产品副总裁
昊然
昊然
运营副总裁
妙多创见

回到 2021

妙多这个项目始于 2021 年 10 月。不同于很多初创团队有着“找寻并聚集团队全员”这样更具创业色彩的故事,我们在那时已经有一支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团队,也不乏一些优秀的 AI 科学家。在过去,这只团队在教育领域成功实践了不少全球性的项目。

如果要回到开始一个新商业方向的最初灵感,可能要追溯到我们使用 Github Copilot。那时,大部分我们团队的工程师们并不觉得这款软件会发挥多大的价值,而是直觉上认为“距离 AI 有能力帮助我写代码的时代还很遥远”。可到后来,妙多几乎所有的工程师都在使用 Copilot。这让我们感受到,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用户场景,将 AI 适当地融入专业工具中,会在专业用户的工具使用中产生效率变革。看到 AI 对于专业工具领域变革的潜力,我们跃跃欲试。

萌生了想法,接下来就是“找到合适的用户场景”。经过一系列讨论,我们把起点定在“产品设计”领域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:

  • 设计和研发在线产品是我们这支团队过往持续实践的事情,团队也一直热衷于使用最先进的工具,我们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理解更有信心。
  • 这个世界已经存在无数丰富的用户界面了:仔细观察这些界面,它们在设计模式上的相同,远远胜过了它们在样式、风格上的不同。这样的规律让我们相信 AI 可以持续在这个领域发挥价值。

打造一款 AI 时代的用户界面设计工具,这便是我们的开始。

AI 时代的界面设计工具,需要怎样的编辑器

编辑器是一个用户界面设计工具的核心。Sketch 通过简化和改进 Photoshop 的部分功能,打造了一个专为 UI 设计师使用的编辑器,这本质是一次 “编辑器革命”。“无限画布”“画框”“矢量工具”这些功能,让 Sketch 定义了专业界面设计工具的“矢量时代”。而 Figma, 则通过“协同”让游戏发生了改变——编辑器被直接放在云端,设计师只需通过浏览器就能实时协作。这场新的革命,也让 Figma 成功超越 Sketch 成为当下更流行的工具。

回到妙多,如果面向 AI 时代期望再引发一次变革,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编辑器呢?

最初,我们试图思考一些更广泛的问题:在编辑器的功能定义上,我们究竟倾向于颠覆,还是借鉴?如果 AI 将在设计工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下一个时代的编辑器会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截然不同吗?

这些问题难有定论。但回顾过去,我们确实经历了一些推演。

  • AI 对编辑器的改变也许是渐进的,原因是编辑器里每一个功能被 AI 改进是相对独立的命题。如果我们在渐进的创新中需要更多用户反馈,则需要让用户有一个全面的编辑器来持续使用我们的产品。
  • “AI 生成”也许是一个非渐进的改变,毕竟我们已经体会了大模型的日新月异。但妙多仍旧认为更好的设计需要人来完善,因此全面精细的编辑器似乎不可或缺。

随着我们边做边思考,愈发觉得一个全面的编辑器很重要。它就像我们的“内功心法”,如果没有内功,我们很难在此基础上施展华丽的“AI 招式”。

当下,如果你已经使用了妙多,会看到一个具备完备云端协同能力的专业编辑器。

打造一个全面的编辑器确实花费了妙多团队不少精力。在这里要特别感谢 Figma 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。 Figma 用近十年的时间开创了一个复杂又精细的在线图形编辑器,是我们长期学习的对象。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团队常常从 Figma 的 Blog 分享中收获良多。我们同时也发现,对于一款在线图形编辑器,“性能”尤为关键。

Figma 在性能方面一直很优秀,妙多则尝试做得更好。

事实上,我们现在已经在很多关键的场景下,将性能优化得更好。例如,在最新的评测中,妙多在超过 100 万图层元素的单画布中,依然可以顺畅编辑。我们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达到如此性能的在线图形编辑器。

妙多对 AI 应用的思考

如何在专业设计工具中融合 AI 能力?从创立妙多开始,这就是整个团队长期思考的问题,也是最重要的问题。

那么,AI 能帮助 UI 设计解决哪些问题?

事实上,在经过了多次头脑风暴后,我们已经有了一份长长的 AI 功能创意清单。这份清单上每一个“点子”都很酷,将这些“点子”转化为产品原型也并非难事。但解决 AI 融入工具的难点往往不是创意本身,而是这些创意是否真的能够被 AI 稳定、精准地实现。

在过去,几乎任何的业务需求都可以被产品和工程研发实现,只是产品质量和开发时间难以保证。但对于 AI 功能,更关键的是找到一种 “PTF”,即 Product-Technology Fit。

技术可行性和产品设计需要一个平衡点。我们需要理解 AI 各种模型当下的能力范围和边界,再定义合适的产品形态,从而使它能够准确又稳定地应用现有的 AI 能力。

从 2021 年至今,我们完成了一些“PTF”的产品方案,并成功在设计团队日常工作中实践。

观察设计师的日常:或许一切都可被 AI 重塑

妙多在 AI 功能上的很多灵感,都来源于对设计师日常操作的观察。这些观察会伴随一个目标:如果设计师们日常有一些操作场景是高频复杂但 AI 易于学习的,那或许 AI 在这些场景下能发挥价值。

我们的产品经理做了一项“枯燥又有趣”的事情——让妙多早期测试用户将日常在妙多上工作的操作录屏,然后产品经理通过观看这些录屏来试图找到一些灵感。同时,我们也会在这些最少 3 小时的录屏视频里分析这些产品设计师的具体行为,例如使用了哪些基础工具、快捷键,再对应到录屏里他们完成了哪些工作。

设计师最高频的目标:重复

虽然这些操作分析并不严谨,但从有限的“录屏”样本里,我们观察到产品设计师们 50% 以上的操作是为了“重复”——他们往往通过反复的“复制&粘贴”来完成重复——而事实上,“重复”在产品界面设计里无处不在,它本质上降低了各个产品用户的理解成本。

但“粘贴”一般并不是“重复”的终点。设计师使用“复制&粘贴”,往往是因为期望沿用相同的设计模式,但同样设计模式下的内容又需要有所差异,或是只有复用已经出现过的成套的信息才能更贴近真实的用户界面。

“AI 复制”这个功能的灵感源于我们对重复这件事的思考和理解。
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,可以去看看我们的产品经理超然分享的关于“AI 复制”的思考:《AI 复制:让复制粘贴有所不同》

自动布局非常好,但糟糕时,也非常糟糕

自动布局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,它让产品设计师可以具备更好的结构化布局能力,这是 Figma 极具开创性的发明。妙多也继承了这个功能。

但通过观察设计师在布局时的操作,我们发现:

  • 很多设计师从来不用自动布局,有些人觉得这个功能上手的门槛比较高,另一些人则是更喜欢自由地进行设计。
  • 如果说学会使用自动布局是一个“困难模式”,那修改,特别是修改他人的自动布局,堪称“地狱模式”。绝对定位可以解决有限的问题,但层层嵌套后的自动布局让设计师很难回归“自由”。

Figma 的产品副总裁 Sho Kuwamoto 在 2021 年时的一场演讲,将设计划分为 Free-form Design (自由布局) 和 Structured Design (结构化布局)。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:既然自由布局和结构化布局都是设计师需要的,那是否存在一种方法,让用户可以在有需求时就可以创建结构化布局来结构化调整,而想自由设计时又能回归到自由设计?

“AI 布局”这个功能应运而生。

当前,“AI 布局”支持了两种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。如果你想详细了解,可以看看我们的产品经理杨茗的分享:《AI 布局:在自由与结构化设计间灵动自如》

设计系统:从生产流程看实践的效率改进

自《原子设计》这本书开创性地提出“设计系统”这个概念以来,“设计系统”一直都是保持设计一致性的最佳实践。

我们认为“设计系统”真正的有效实践,是从协同时代一切都放到云端开始的。

“协同”解决了设计系统在同步上很多的痛点,但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——创建一个设计系统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整理,而每个团队的组件库和规范也往往复杂,维护和应用并不容易。

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产品设计的生产流程,仔细审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,还会发现大量琐碎但创意价值感低的工作。一些资深的产品设计师迷失在琐碎中,甚至会开始怀疑作为设计师的价值。

将 AI 引入到设计系统的实践是一个非常直觉而自然的想法。AI 可以在很多场景下扮演助手的角色,代劳繁琐的工作。

当下,妙多已经通过 AI 有效优化了设计系统实践的效率,包括:

  • 创建设计系统时提高整理界面清单的效率;
  • 维护设计系统时让系统的迭代更实时;
  • 应用设计系统过程中设计师通过智能检查来轻松地校准规范。

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更多了解我们的产品经理孙强和冀平是如何构建整套 AI 设计系统:《AI 设计系统创建:一键开启 AI 时代的新实践》

AI 生成 UI:设计师描述意图,AI 快速呈现方案

大模型让“生成”成为当下 AI 领域最热门的话题。毕竟,我们已经看到了“文生图”的飞速发展,“AI 生成 UI”没有理由不在未来实现。相比如何做出一套酷炫的“AI 生成 UI 的 Demo”,妙多在“生成”方面的思考会更审慎地评估一件事情:AI 需要“生成”什么,对产品设计师当下的工作是更有价值的?

我们认为价值主要会产生在两个方向:

  • 对于新创立的项目:设计师只有一个模糊的“意图”。在进行设计之前,设计师需要更多的灵感来参照,此时让 AI 快速提供一些“呈现”是有价值的。
  • 对于已经运转的项目:此时的设计师“意图”更加具体。这些“意图”可能是描述,也可能是线框图,或直接是图文并茂的产品需求文档。如果让 AI 基于此生成界面,设计师更需要的是符合当下业务设计系统的界面。

我们在“生成”方面的工作也一直在围绕这两个方向循序渐进的开展,并不断探索如何将大模型的能力融入进来。

AI 魔法框:设计师勾勒意图,AI 完善意图的呈现

就像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会不断交流,共同来完成一个新产品的设计,我们认为人与 AI 的关系也不只是”上游交付下游”,而会产生一种“圆桌共建(Round Table)”的合作形式。

“AI 魔法框”的灵感正是在这个假设下诞生。

我们观察到大部分的产品设计从最初到完成,会经过产品设计师不断地勾勒和尝试,最终选定一个合适的方案。“重复”地使用之前的设计元素或结构是一个非常高频的操作。正如前面所介绍的“AI 复制”在特定场景下帮助设计师提升“重复”操作的效率,我们希望“AI 魔法框”能从“意图”的维度改善设计师的“重复”问题——通过“AI 魔法框”,设计师只需要通过画一个框来“勾勒”意图,AI 便可以通过框和框所在位置的上下文来“完善”意图。

当前“AI 魔法框”的能力虽然仅仅是召回过往重复的元素,但我们相信未来它可以结合“生成”迸发出更多的魔法。更多思考,你可以阅读:《AI 魔法框:框向未来》

欢迎体验妙多: AI 时代设计工具

经历两年半的打磨,在 2024 年 6 月,我们将妙多这款 AI 时代设计工具推荐给你和你的团队。

你和团队可以从尝试妙多的创新 AI 功能开始,来感受 AI 时代下的产品设计工具对效率、创意、生产力的改进。我们将致力于持续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功能全面、性能卓越、AI 驱动的专业设计工具。另一方面,我们用公道的价格,来满足团队在基础功能和研发模式的使用需求,同时,当前所有的 AI 功能限时免费。

愿 AI 帮你摆脱繁琐的工作,回归设计本身。